繪畫是一門藝術,有人用筆、用刷子作畫,也有人用海綿或布條作畫,用的這些工具大家也都應該見過。不過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千萬別小看了中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今天要介紹的這種繪畫技法估計見過的人很少,有人竟拿一條魚在作畫,這就是浙江寧波象山非物質文化遺產“象山魚拓”
儺舞起源于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祭祀儀式。湛江儺舞是由中原及閩南傳入,其內容形式是古代雷州半島漢族勞動人民敬天崇雷而形成的一種獨特雷儺舞,以雷首公與東、南、西、北、中五方雷將為主體,還包括土地公婆、艄公婆等,俗稱“走清將”、“舞巫”、“考兵”等,也是當地古代先民祭
“我是英仕派--閱非遺 越非凡” 浙江龍泉非遺文化探訪之旅 緣起 認識龍泉是十幾年前報道世界非遺申報的一次經歷,2009年,龍泉青瓷的傳統燒制技藝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全球首個入選的陶瓷類項目。當時有幸來到龍泉一睹這種傳統工藝的風貌,這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12月22日,浣紗小學五年級學生在用苧麻線織布。浙江省諸暨市暨陽街道浣紗小學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施傳說”的教學性傳承基地。近年來,浣紗小學開設《走近西施》《青青苧麻》等非遺文化校本課程,建設“西施傳說”教育實踐基地,并每
石塘七夕習俗“小人節”祈福禮活動現場。 鄭潔 攝 中新網臺州8月25日電(范宇斌 鄭潔)七夕節,在民間被視為中國的“情人節”。這一天,在浙江溫嶺石塘,傳承著“小人節”的傳統習俗。25日,當地舉行“曙光圣地·祈福納祥”石塘七夕習俗“小人節”祈福禮活動。 石塘
《平潭映象》劇照。 一個季度之內,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兩次攜舞劇赴沈陽演出,足見這位舞蹈家對于沈陽觀眾的關注,以及沈陽觀眾對舞蹈家楊麗萍及其舞劇的喜愛。 1月初,楊麗萍主演的《孔雀之冬》亮相沈陽盛京大劇院,連續兩場演出一票難求。3月19日、20日,楊麗萍再次攜舞
南方網訊(記者/周存 通訊員/粵文旅宣) 春節臨近,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主辦的2023年“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于1月14日正式啟動。 1月14日(農歷臘月廿三)至2月5日(農歷正月十五)期間,廣東省以獅舞、龍舞、剪紙
為了迎接2023年的到來,辭舊迎新之際,德清縣雷甸鎮殘聯、綜合文化站、社工站、工會、中興社區幸福鄰里、晨曦社工在水產社區文化禮堂共同舉辦了“喜迎新春慶佳節 共建幸福新家園”-迎新主題晚會。 國風越韻—戲曲表演 “以前過年就是搭個抬看電影聽戲曲的。”前來參加晚會
保護非遺文化,“非遺進校園”意義深遠 為了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讓非遺進校園成了近些年較為普遍的做法。多年以來,伴隨“非遺進校園”的日益深入,其重心也從最初的僅注重傳播、鑒賞層面而逐漸趨向包括技藝傳承、技能傳承在內的實踐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吧! 2020年12月5日至6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與學科建設”國際學術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辦。論壇采用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國際學者和國內外學者均通過騰訊會議線上參會。線下會議的現場,民間文學研究所所長萬建中認為,中國高校與非遺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