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字經》申報國家非遺,官方:非民間文學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三字經》圖書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據浙江寧波市政府網站11月20日消息,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近期答復市政協十六屆一次會議張亞佩委員《關于加快申報〈三字經〉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議》稱,宋代王應麟《三字經》已列入省、市非遺項目保護,但作家文學不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 2008年浙江省曾推薦《三字經》項目申報國家級非遺,因其不具備民間文學的典型性而落選;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大扶持、理順關系,積極爭取《三字經》的申報國遺機會。
《三字經》是知名度極高的蒙學讀物,數百年來流傳廣泛,家喻戶曉。甬上先賢王應麟及《三字經》蒙學文化,根植于四明大地千年古邑的歷史和薪火相傳的文脈,是寧波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支撐,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為體現寧波城市形象、推動文化繁榮、提升文化軟實力提供了堅實的后盾和強有力的支撐。
經商寧波市鄞州區政府,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在答復中說,委員提出的《關于加快申報〈三字經〉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議》,對于《三字經》蘊藏的重要文化價值及申遺必要性的分析中肯到位,提出的建議很有參考意義。
答復稱,《三字經》已列入省、市非遺項目保護。近年來,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在王應麟及《三字經》的研究傳承和普及推廣方面做了一些具體工作。2007年,《三字經》項目以“民間文學類”先后列入寧波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文學指的是在廣大勞動人民中口耳相傳的并不斷對其進行藝術加工的一種文學形式,不同于作家文學,具有口頭性、集體性、傳承性和變化性的特點(注:作家文學不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2008年,浙江省曾推薦《三字經》項目申報國家級非遺,但因其不具備民間文學的典型性而落選。
下一步,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將結合宋韻文化,推動《三字經》國遺申報。深入推廣傳播,結合宋韻文化的研究和推廣,充分發揮優勢、整合資源,不斷提升王應麟文化IP在鄞州公共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同時,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將指導鄞州區文廣旅體局,進一步加大扶持、理順關系,做好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準備工作,指導申報重點,幫助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核把關,積極爭取《三字經》的申報國遺機會。
近年來,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聯動鄞州區先后啟動《三字經》版本征集工作,共征集到全國各地古版本和特色版本100余種,新版本220余種,在此基礎上,編纂出版了《三字經古本集成》。同時與《光明日報》合作啟動了“《三字經》重修工程”。2008年4月,《三字經》修訂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發式。2008年5月,鄞州區與清華大學古典文獻研究中心合作成立“王應麟學術研究中心”,并每年舉辦“王應麟學術研討會”及王應麟讀書節,形成了知名度高、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的地域文化品牌。
王應麟墓道,位于五鄉鎮寶同村,于2005年被公布為區級文保單位,作為王應麟功德寺的鐵佛寺也被列入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登錄點。目前,鄞州區對王應麟墓道已采取了一定保護措施,王應麟墓道已被納入鄞州區智慧文保監控及常規性環境整治范疇。但是,該墓葬位于公墓區域內,墓道本體及周邊環境有待進一步提升。另外,為保障文物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下步如何提升利用仍需審慎對待。
下一步,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將推進王應麟墓道的環境整治工作。將王應麟墓道納入鄞州區郊野文物周期性環境整治名單,開展日常性保養維護,并設立智慧文保監控,加強日常管理。與此同時,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編制環境整治設計方案,目前該方案已經專家評審。近期,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將指導鄞州區文廣旅體局及五鄉鎮根據各自職能對墓道相關保護區域進行綜合性環境整治并設立相關標志標識,為市民瞻仰憑吊提供便利。
本期編輯 鄒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近日,“世界賽裝之源·時尚創意楚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代時尚設計合作伙伴會議在云南楚雄舉辦。會議圍繞“非遺與時尚的融合與創新”話題設置主題演講、圓桌論壇、非遺時尚秀等多個環節。通過這樣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可以進一步提升中國非遺在全球時尚界的
而將非遺文化融入現代UI設計,不僅能夠豐富設計內涵,還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在UI設計中,將非遺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設計風格。非遺文化在現代UI設計中的應用與創新,不僅能夠豐富設計內涵,還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
為了慶祝春節申遺成功后第一個春節,2025年1月18日,正值新春佳節前夕,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信陽市第二屆迎新春非遺市集暨浉河區非物質文化保護協會年會在南湖書院盛大啟幕,為市民們帶來了一場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的文化體驗。
2024年以來,非遺文化進企業、節日節慶活動、專題文化講座、古戲臺戲曲演繹······百余場文化體驗活動惠及群眾約6萬人次,使廣大群眾認識蘇州、宿遷兩地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度體驗蘇宿非遺文化,盡情領略非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