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5月21日中國農歷小滿節氣,由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永興東潤服飾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夏·非遺華夏秀—小滿到秋分”親子時裝秀活動在該館多功能廳成功舉辦。
本次“非遺華夏秀”以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的“二十四節氣”為設計靈感,提煉生肖兔的形象,將苗繡、苗族蠟染、侗族藍染植物染、扎染等非遺技藝結合當代生活方式中的時尚趨勢進行現代審美的創新設計。
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蘇丹在開場發言中指出,中國工美館中國非遺館作為國家級文化殿堂,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浩如煙海,形態豐富,是我們創造當下美好生活的重要資源。服裝服飾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它不僅表現為一種形態,更蘊含著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希望大家可以通過本次的活動,切身感受我們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創新創造的精神。
本次活動將非遺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的服裝之中,旨在體現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的連接,以更好實現對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秀的三個篇章分別體現不同節氣大自然的色彩變化,綜合“景、光、秀、演、樂”等藝術表現形式,展現設計師楊潔將二十四節氣元素結合非遺技藝進行創新性表達,詮釋了小滿到秋分時節,大自然的美妙所賦予親子時裝的靈感,展現中國文化中遵循自然規律的精神思想。
同時以中國非遺技藝結合時尚為鏈接的親子互動,也是本次活動特別溫情有愛之處。父母陪同孩子一起參與,讓傳統文化以綜合美學形式為家庭教育提供了一種有內涵的全新方式。永興東潤服飾股份有限公司所倡導的價值觀與“關愛、陪伴、家庭”高度一致,并率先探索非遺技藝與親子時尚的有效結合。孩子們在親子時裝秀中快樂自在的狀態非遺|“夏·非遺華夏秀—小滿到秋分”親子時裝秀在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展現出更加自信,更懂關愛、學會自律等美好品質,同時也被非遺所蘊含的品質和時代精神所吸引。非遺不僅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與傳播,也是為年輕一代的文化自信打下基礎。
本次“夏·非遺華夏秀”是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相結合的一次有益探索。活動通過服飾這一載體,讓非遺以全新面貌與人產生互動關聯,用直觀且動人的美體現傳承與創新的完美結合,彰顯美與愛的主題。非遺融入到當下生活有利于更好地傳承非遺,傳統與時尚、文化與產業的更好融合充分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供圖)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
近年來,瞻淇魚燈非遺傳承人在保留傳統魚燈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革新,同時延伸出數款供游客賞玩的新式燈籠。隨著魚燈知名度擴大,魚燈研學游、魚燈展演等業態不斷豐富。如今,魚燈已成為瞻淇村的一張靚麗名片,這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煥發著新生機。
豫北平原初醒,衛河如一條鎏金的綢帶,流淌在廣袤大地。明清時期,滑縣每天都有數百艘漕船經過,也為這里帶來了南來北往的故事。當年道口燒雞能香飄千里,全靠運河商船帶向南北。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這場舌尖與匠心的深度對話,不僅是味蕾的狂歡,更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生動破圈,讓世界看見“珠江源頭”的非遺力量如何烹飪出鄉村振興的美好滋味。”非遺傳承人桂千杰展示著新推出的低糖粗糧米糕與制作精美的花果糕,“老味道要守得住,新需求也要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