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揚
非遺技藝從過去的搶救性保護、展覽式傳播,逐步回歸生產實踐和生活體驗,從博物館走入百姓日常。非遺資源有機融入文化生活,深度嵌入文化產業發展之中,展現出日新月異的時代氣息和創新活力。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雙11”“618”購物節,非遺工藝品網絡銷量激增,德化瓷器、宜興紫砂、曲陽石雕、東陽木雕、南平建盞、揚州民樂、宣城文房四寶……消費者競相購買相關產品,生動體現了非遺技藝的當代活力——“老字號”正成為年輕人喜愛的“新網紅”。
非遺技藝能夠掀起熱潮,既是非遺傳承發展的成果體現,也啟發我們進一步思考:面向未來,如何讓非遺技藝更加適應現代環境,更加有機融入現代生活,讓非遺價值得到更多元的實現?近年來,在有關部門推動下,非遺技藝調查記錄體系、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和理論研究體系等日漸完善,更為健全的保護傳承生態正在逐步建立起來。
科技賦能是非遺傳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給現代非遺技藝帶來更多可能。一方面,新媒體平臺能夠聚合非遺項目、非遺產品、非遺傳承人、非遺消費者,進一步拓寬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和消費的空間。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開設了網上店鋪,線上成為銷售主要渠道;抖音平臺的非遺主題視頻數量過億,覆蓋了97.94%的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其發起的“非遺合伙人”“看見手藝”“非遺市集”等活動,讓非遺技藝被更多人關注,促進了非遺市場的開發和相關消費的增長。另一方面,數字化技術帶來非遺技藝的全新“玩法”。三維建模、5G直播、AI(人工智能)合成、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充分挖掘非遺數字化潛力,為網絡用戶帶來沉浸式、交互式的非遺體驗。
如今,“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已成為非遺傳承發展的共識。實踐表明,非遺不應只是靜態的文化符號,更應是活態的文化“有機質”。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非遺技藝“潮”起來,堅持活態傳承,非遺將在現實生活中結出累累碩果。
近日,“世界賽裝之源·時尚創意楚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代時尚設計合作伙伴會議在云南楚雄舉辦。會議圍繞“非遺與時尚的融合與創新”話題設置主題演講、圓桌論壇、非遺時尚秀等多個環節。通過這樣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可以進一步提升中國非遺在全球時尚界的
而將非遺文化融入現代UI設計,不僅能夠豐富設計內涵,還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在UI設計中,將非遺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設計風格。非遺文化在現代UI設計中的應用與創新,不僅能夠豐富設計內涵,還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
為了慶祝春節申遺成功后第一個春節,2025年1月18日,正值新春佳節前夕,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信陽市第二屆迎新春非遺市集暨浉河區非物質文化保護協會年會在南湖書院盛大啟幕,為市民們帶來了一場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的文化體驗。
2024年以來,非遺文化進企業、節日節慶活動、專題文化講座、古戲臺戲曲演繹······百余場文化體驗活動惠及群眾約6萬人次,使廣大群眾認識蘇州、宿遷兩地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度體驗蘇宿非遺文化,盡情領略非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