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9月23日電 (記者 胡健)彩雕葫蘆、金絲琺瑯畫、古法斫琴技藝、晉陽泥塑、傳統面塑、楊氏花饃……23日上午,一場匯聚各類非遺的主題展在擁有百年歷史的山西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開展。
來自非洲國家加納的鄧麗是太原理工大學的留學生,這是她第一次見到“可以吃的藝術品”。“這個花饃特別漂亮,沒想到是用饅頭做的,竟然還可以吃。”在非遺楊氏花饃作品前,鄧麗看著眼前的兩只孔雀形狀的花饃,不禁感慨道。
“多彩非遺映華夏匠心匠韻潤民心——太原市杏花嶺區非遺精典作品主題展”開展。 胡健 攝2019年,太原理工大學面向海外留學生開設三晉文化課,作為該課程的線下體驗內容,該校組織留學生實地體驗山西的非遺文化。據介紹,該校的三晉文化課分為煤文化、面食文化、醋文化、汾酒文化、民俗文化、佛教文化、大院文化7門課程,可幫助海外留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山西文化。
楊氏花饃傳承人楊春梅介紹,在花饃的制作中,利用了水果、蔬菜特有的天然顏色,通過揉、搓、捏、搟等多道工序手工制作。通過花饃寄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兼具觀賞性和實用性。
人物面塑技藝傳承人楊剛制作的《八仙過海》。 胡健 攝作為古代文人四藝——“琴棋書畫”之首的古琴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青睞的樂器。古法手斫古琴技藝傳承人張浩至今沿用唐代保留下來的斫琴技藝和工序,他采用鹿角霜、黃明膠加大漆合琴。槽腹內刷漆刮灰,有助于聲音能量的保留,增加琴聲的韻味。
外國留學生了解山西非遺。 胡健 攝本次展覽將靜態展覽、動態展示、活態展演、現場體驗等形式有機結合,精選泥塑、面塑、花饃、彩雕、彩烙葫蘆畫、陶瓷書法、剪紙、古法手斫古琴、風箏制作、書畫繡、金絲琺瑯畫、篆刻、老鐵紙上烙畫、晉派全形拓等22項特色技藝及其代表作集中展示。
楊氏花饃。 胡健 攝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宋建偉表示,目前,杏花嶺區共有省級非遺項目3項、市級非遺項目20項、區級非遺項目63項。該區的非遺文旅小鎮將小窯頭村胡家大院及其周邊20余處院落進行修繕改建,引進24項非遺項目。“希望非遺傳承人錘煉技藝水平,不斷拓展非遺傳承利用的形式和途徑,提高非遺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宋建偉說。
本次“多彩非遺映華夏匠心匠韻潤民心——太原市杏花嶺區非遺作品主題展”由太原市文物局,杏花嶺區委統戰部、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完)
近日,“世界賽裝之源·時尚創意楚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代時尚設計合作伙伴會議在云南楚雄舉辦。會議圍繞“非遺與時尚的融合與創新”話題設置主題演講、圓桌論壇、非遺時尚秀等多個環節。通過這樣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可以進一步提升中國非遺在全球時尚界的
而將非遺文化融入現代UI設計,不僅能夠豐富設計內涵,還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在UI設計中,將非遺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設計風格。非遺文化在現代UI設計中的應用與創新,不僅能夠豐富設計內涵,還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
為了慶祝春節申遺成功后第一個春節,2025年1月18日,正值新春佳節前夕,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信陽市第二屆迎新春非遺市集暨浉河區非物質文化保護協會年會在南湖書院盛大啟幕,為市民們帶來了一場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的文化體驗。
2024年以來,非遺文化進企業、節日節慶活動、專題文化講座、古戲臺戲曲演繹······百余場文化體驗活動惠及群眾約6萬人次,使廣大群眾認識蘇州、宿遷兩地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度體驗蘇宿非遺文化,盡情領略非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