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陶媛 張詩奇)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頒布實施十周年。作為文化建設立法中的里程碑,《非遺法》不僅豐富了我國法律體系的內容,標志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走上依法保護的階段,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加強傳承、傳播具有極強的操作和指導意義。6月1日,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文化和旅游部召開《非遺法》頒布實施十周年座談會,總結法律實施經驗,推進《非遺法》深入實施。
十年來,我國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蓬勃發展,在全社會的積極參與下,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不斷深入、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健全、保護傳承機制有效運行、活化實踐日趨豐富。而《非遺法》也在理念引導、制度完善和治理實踐等方面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可行之路:首先,《非遺法》以人民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治理理念,創新發展了國際非遺治理理念;其次,《非遺法》推動了我國以“調查制度、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傳承與傳播制度” 為基本制度的非遺治理體制機制的建設,豐富發展了國際非遺治理制度;最后,《非遺法》不僅確定了“保存、保護”兩大原則,還總結出一批非遺保護計劃、工程和措施,推動了中國非遺治理模式的探索,創新發展了國際非遺治理模式。
隨著《非遺法》的頒布,各地也出臺了一系列措施計劃來規范非遺保護方式、提高非遺治理水平,形成了愈發健康的非遺生態。以上海市嘉定區為例,該區目前成功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49項,確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3名。近年來,該區不僅推動各級非遺傳承人全面深入“扎根”基層社區的每個角落,常態化開展演、講、示、教等公益性傳承傳播活動,還廣泛開展非遺普查員、非遺傳承人培訓,輔導保護單位開展有實效性、可操作性的保護措施。
江蘇作為豐富度高、覆蓋度廣的“非遺大省”,其非遺治理制度為非遺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坐落于南通市的華藝扎染集團就聯合高校成立非遺研究中心、運用科技手段持續提高非遺技藝標準,在鼓勵和支持多元主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同時,實現非文創“出圈”。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江蘇省非遺系列活動暨第四屆中國(淮安)大運河城市非遺展正式揭幕,集中展示了大運河沿線8省27市90余項非遺項目,探索打造了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江蘇樣板”。
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文化和旅游部將組織開展《非遺法》貫徹落實情況調研等系列活動,旨在總結《非遺法》實施經驗,提升非遺保護工作的管理水平,促進非遺系統性保護工作的開展。同時,向群眾傳播非遺法律知識,普及非遺保護理念,擴大《非遺法》的受眾面和影響力,引導推動全社會共同關注非遺,參與非遺保護,共享保護成果。未來,我國將持續注重《非遺法》的宣傳普及,營造非遺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探索貢獻非遺保護的“中國智慧”。
來源: 光明網
近日,“世界賽裝之源·時尚創意楚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代時尚設計合作伙伴會議在云南楚雄舉辦。會議圍繞“非遺與時尚的融合與創新”話題設置主題演講、圓桌論壇、非遺時尚秀等多個環節。通過這樣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可以進一步提升中國非遺在全球時尚界的
而將非遺文化融入現代UI設計,不僅能夠豐富設計內涵,還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在UI設計中,將非遺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設計風格。非遺文化在現代UI設計中的應用與創新,不僅能夠豐富設計內涵,還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
為了慶祝春節申遺成功后第一個春節,2025年1月18日,正值新春佳節前夕,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信陽市第二屆迎新春非遺市集暨浉河區非物質文化保護協會年會在南湖書院盛大啟幕,為市民們帶來了一場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的文化體驗。
2024年以來,非遺文化進企業、節日節慶活動、專題文化講座、古戲臺戲曲演繹······百余場文化體驗活動惠及群眾約6萬人次,使廣大群眾認識蘇州、宿遷兩地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度體驗蘇宿非遺文化,盡情領略非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