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天真的孩子踮起腳尖,仔細觀看著書法家揮毫寫下一個個“福”字;年輕的戀人十指相扣,在巨大的花燈兔子前留下充滿愛意的合影自拍;主題郵局的柜臺前,集郵愛好者一絲不茍地蓋下一枚枚特殊郵戳;非遺展演的舞臺上,精彩的表演贏得一波又一波掌聲與喝彩……
農歷臘月廿三是我國傳統的北方“小年”。位于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的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中,“張燈結彩過兔年”2023年新春燈彩活動正式開幕。
作為我國悠久的文化習俗,傳統燈會一般指農歷春節前后至元宵節時舉辦的大型燈飾展覽活動,燈彩是祥瑞吉慶的象征,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望和對幸福未來的向往。此次活動匯聚了北京、山西、浙江、四川、福建、安徽各地中的部分國家、省、市、縣級非遺花燈燈彩項目,眾多傳承人參與設計制作,主題多樣,種類豐富,絢麗多姿。
據了解,在本次新春燈彩文化活動中,北京燈彩、仙居花燈、徽派燈彩、泉州花燈、自貢燈會、山西燈彩、硤石燈彩等多種傳統花燈藝術品種將與觀眾見面。其中北京燈彩推出紗燈、宮燈、走馬燈、立體動物燈、料絲燈等種類,其制作技藝較為豐富,包括彩扎、裱糊、編結、刺繡、雕刻、剪紙、書畫等技術手段。
為了迎接癸卯兔年的到來,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還推出了多種文化“年貨”,在濃濃的年味中,與觀眾共迎新春。
當天舉辦的“百福納祥”活動中,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館長韓子勇攜書法家駱芃芃、徐福山、李一、趙鵬輝等,為觀眾現場書寫“福”字和春聯,送上這份頗具文化氣息的新年祝福。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還聯合中國煤礦文工團共同推出了“藝海拾遺”系列非遺展演之“小年專場”。本場活動由評書表演藝術家王玥波擔任導賞人,演員們為觀眾表演了快板書、民樂、相聲等節目,嗩吶、空竹、打擊樂等也將氣氛推向一個又一個小高潮,讓觀眾感受到洋溢在博物館里的濃濃年味。
上一篇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
近年來,瞻淇魚燈非遺傳承人在保留傳統魚燈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革新,同時延伸出數款供游客賞玩的新式燈籠。隨著魚燈知名度擴大,魚燈研學游、魚燈展演等業態不斷豐富。如今,魚燈已成為瞻淇村的一張靚麗名片,這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煥發著新生機。
豫北平原初醒,衛河如一條鎏金的綢帶,流淌在廣袤大地。明清時期,滑縣每天都有數百艘漕船經過,也為這里帶來了南來北往的故事。當年道口燒雞能香飄千里,全靠運河商船帶向南北。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鄭光榮,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老北京叫賣”傳承人,同時被授予“中國非遺吆喝叫賣傳承人”及“新時代非遺傳承人”稱號,并擔任北京正明圣達叫賣團團長。他計劃通過更多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將“老北京的聲音”帶向世界舞臺,讓更多人聽見并感受到中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