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 北京舞蹈學院
教育部體藝司司長楊貴仁曾在全國教育研討會上強調:“繼承并弘揚我國文化歷史,重視舞蹈教育的傳統,對于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學校藝術教育體系具有重大的意義”。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流傳至今的寶貴產物,蘊含著中華優秀的文化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一、全人教育的概念
全人教育說法的提出是基于人本主義教學理論,該理論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論的基礎之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習的目的是成為一個完善的人,這正是全人教育的理念基礎。每個人的發展并不是完全的,總有一些潛能有待挖掘,人的發展潛能是無限的。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激發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所謂“全人”的狀態并不是遙不可及,所有的孩子都有發展成為“全人”的潛質。
二、從全人教育教學觀分析高校非遺舞蹈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錯位--重技能輕理論
學生學習舞蹈可能并不是只就一個舞種進行學習,非遺舞蹈必須穿插在學生的專業舞蹈學習中。通常情況下,舞蹈教授課程是對學生的每個動作進行細致分析,再經過不斷重復練習,最終掌握非遺舞蹈的風格與動作。但是,非遺舞蹈教學并不能只停留在動作的模仿上,其背后所代表的濃郁地域特色與民俗民風,應讓更多的人了解。民間舞蹈教學的最低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身體機能,進一步的目標應該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加強學生對非遺舞蹈背后所蘊含文化的理解。
目前的民間舞蹈教授過程中,大多數的教材與課程關注點還是在動作與技巧上,一些舞譜的編寫缺乏科學性,偏重于表演技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們關注更多的是學生技能的提升,對舞蹈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內涵有所忽略,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只重視技能的學習,對文化知識的學習不夠。學生雖然舞蹈動作規范,然而因為對文化層面的理解缺失,可能難以展示舞蹈動作背后的文化。學生對舞蹈動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成為常態,這對非遺舞蹈的發展傳承會造成不利影響。
(二)非遺舞蹈藝術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目前,全球化發展趨勢不斷前進,我國敞開國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文化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國際上越來越多的舞種與風格在我國逐漸傳播,現代舞蹈文化沖擊著我國傳統的舞蹈文化,非遺舞蹈藝術發展空間被不斷壓縮,生存空間受到擠壓。雖然我們已經注意到這種現狀,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例如不少高校開設了多種藝術鑒賞課程,其中就包括舞蹈鑒賞。但目前來看,由于項目有限,非遺舞蹈的傳承與發展仍受到影響。非遺舞蹈所表達的內容大多是關于原始信仰、內部團結、人與自然的整體協調等方面,而現代生活方式讓非遺舞蹈的實際功能與思想內涵遭到忽視,古老的服裝搭配、舒緩的音樂節奏、簡單的舞蹈動作均與當代年輕人快速的生活節奏形成反差,審美也逐漸受到西方影響發生了變化。如果高校不加以引導,不去激發學生們對非遺舞蹈的熱情與喜愛,那么,傳承非遺舞蹈的新鮮血液會越來越少,這勢必會造成非遺舞蹈今后的發展舉步維艱。
(三)專業師資力量不足
目前,我國民間舞蹈專業師資力量仍然存在短板。高校在招聘舞蹈老師時,大多更關注老師的專業技能、舞蹈功底,而忽視老師的教授方式。不少老師對民間舞蹈的掌握僅僅停留在表面,并沒有掌握舞蹈的精髓,所以也就無法要求他準確地向學生傳遞情感層面的東西。另外,一些教師的教授課程形式單一,口傳身授的方法面對多元化教學環境顯得單薄,對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存在不足,學生只能機械式地模仿動作,而失去了深度理解非遺舞蹈的機會。
三、全人教育理念對高校非遺舞蹈教育的啟示
全人教育講究的是了解事物背后的深層意義,而不是僅關注表面的信息,知識技能表現的是各種關系組合,只有認識了事物產生的具體背景環境和不斷發展的關系,才能樹立起真正的意義。舞蹈動作是情感的外在表現,只有掌握并理解了舞蹈動作背后所蘊含的真實情感與文化價值,才能真正表演好舞蹈。要想實現非遺舞蹈藝術優質且穩定的傳承和發展,就要立足高校開展舞蹈教學課程現狀,有針對性地編制規范的、系統的專業教材,培養專業教授人才。這樣才能促進高校非遺舞蹈課程開展得更加科學化、具體化,從而進一步培養和輸出大批人才,更好地傳承我國優秀文化。
在非遺藝術活態保護和傳承的時代語境下,全人教育為開展非遺舞蹈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斷開辟創新,不斷賦能非遺舞蹈,從千百年來的歷史傳承中尋求更好更有意義的教學方式,才能不斷繼承和發展,讓中國的非遺舞蹈之花在世界的舞臺上永遠綻放。
近日,“世界賽裝之源·時尚創意楚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代時尚設計合作伙伴會議在云南楚雄舉辦。會議圍繞“非遺與時尚的融合與創新”話題設置主題演講、圓桌論壇、非遺時尚秀等多個環節。通過這樣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可以進一步提升中國非遺在全球時尚界的
而將非遺文化融入現代UI設計,不僅能夠豐富設計內涵,還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在UI設計中,將非遺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設計風格。非遺文化在現代UI設計中的應用與創新,不僅能夠豐富設計內涵,還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
為了慶祝春節申遺成功后第一個春節,2025年1月18日,正值新春佳節前夕,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信陽市第二屆迎新春非遺市集暨浉河區非物質文化保護協會年會在南湖書院盛大啟幕,為市民們帶來了一場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的文化體驗。
2024年以來,非遺文化進企業、節日節慶活動、專題文化講座、古戲臺戲曲演繹······百余場文化體驗活動惠及群眾約6萬人次,使廣大群眾認識蘇州、宿遷兩地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度體驗蘇宿非遺文化,盡情領略非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