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倉
有這樣一代代非遺傳承人
在歷史文化中汲取養分
在現代文明中迸發靈感
百轉千回,薪火不滅
讓我們跟隨文小旅的腳步
用鏡頭告訴大家
那些穿透歲月層疊
仍大放異彩的太倉非遺
······
“滾燈”是一種古老的雜技類民間舞蹈,流傳于江浙滬地區。滾燈已有近千年歷史,過去在太倉十分興盛。
據太倉當地傳說,太倉古俗“正月燈,二月興”,每年農歷二月是燈會高潮,燈會舞龍燈時,觀眾圍睹,街道擁塞,難以施展,便有人用竹片扎制大的圓球在燈隊之前開道圈場,成為后來滾燈表演的雛形。太倉流行的一句俗話,“跌得像滾燈”,形容人摔跤的樣子。
袁光華
江蘇省太倉市城廂鎮人,江蘇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滾燈代表性傳承人。
1983年拜錢龍生為師后,學習和研究滾燈的歷史、特點及表演方法、內容,組織滾燈表演隊伍,多次在重大文化活動中進行表演,并將滾燈搬上舞臺。編排的滾燈,1984年參加蘇州民間文藝調演獲優秀演出獎。2002年參加海鹽滾燈節獲江浙滬滾燈節優秀表演獎。2006年參加全國第三屆體育大會閉幕式表演。1983年起多次為太倉直塘、雙鳳鎮組織培養青年學習滾燈表演。培養青年滾燈手約50余人。多次獲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先進文化工作者稱號。
“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南宋詩人范成大在詩中曾對滾燈有過記述。滾燈來自于民間,是一種集舞蹈、雜技、體育為一體的傳統藝術,也是太倉老一輩的童年記憶。
滾燈可分為大中小三種規格,用毛竹片扎成,表演要求有相當的技巧,體力消耗大,具有一定的技巧性、競技性、娛樂性和藝術性。演員的各種造型和動作,時而舒展,時而驚險,氣氛熱烈,深受群眾喜愛。
太倉滾燈發展至今,其表演的主題已多樣化。女性在表演中體現出了滾燈藝術的柔美、靈性的特點,女性的纖柔之美也很好地彌補了滾燈過重的剛性。
太倉滾燈的傳承和發展
離不開滾燈藝人們的
努力和創新精神
致敬每一位非遺傳承人
近日,“世界賽裝之源·時尚創意楚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代時尚設計合作伙伴會議在云南楚雄舉辦。會議圍繞“非遺與時尚的融合與創新”話題設置主題演講、圓桌論壇、非遺時尚秀等多個環節。通過這樣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可以進一步提升中國非遺在全球時尚界的
而將非遺文化融入現代UI設計,不僅能夠豐富設計內涵,還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在UI設計中,將非遺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設計風格。非遺文化在現代UI設計中的應用與創新,不僅能夠豐富設計內涵,還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
為了慶祝春節申遺成功后第一個春節,2025年1月18日,正值新春佳節前夕,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信陽市第二屆迎新春非遺市集暨浉河區非物質文化保護協會年會在南湖書院盛大啟幕,為市民們帶來了一場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的文化體驗。
2024年以來,非遺文化進企業、節日節慶活動、專題文化講座、古戲臺戲曲演繹······百余場文化體驗活動惠及群眾約6萬人次,使廣大群眾認識蘇州、宿遷兩地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度體驗蘇宿非遺文化,盡情領略非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