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灤南縣是評劇的發源地,目前灤南評劇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眾多的表演人才,評劇民間團體達幾十個,演職人員有2000余人。
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 張炎良 通訊員 韓勝勛)日前,中央電視臺老故事頻道《非遺中國行》欄目組一行走進河北省灤南縣拍攝評劇。
評劇是戲曲園地一顆璀璨的明珠,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百多年以前發源于河北灤南縣,雛形是民間街頭演唱藝術,經過幾代藝人不斷豐富和完善,使它走進了劇場,成為我國五大劇種之一——評劇。
《非遺中國行》欄目組深入中國近代杰出的劇作家、評劇創始人成兆才的故鄉灤南縣繩各莊村,到成兆才紀念館探尋了評劇形成的歷史淵源;到灤南縣評劇團以及灤南的業余評劇團,用鏡頭紀錄了灤南評劇的發展現狀;到評劇家庭、到田間地頭、到學校學習評劇的課堂,采錄了評劇的傳承。深刻感受到,灤南評劇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眾多的人才,其中評劇表演藝術家孫秀艷,連續參加七屆中國評劇藝術節,六次榮獲個人表演最高獎。在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的今天,灤南評劇藝術工作者和愛好者用評劇表現歷史,展現今天,使評劇在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如今的灤南評劇不但唱響了燕趙大地,唱響了中國,還登上了國際舞臺,成為中外國際文化交流的橋梁。灤南縣因為評劇興盛而馳名全國,自2008年開始,灤南縣已連續榮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據了解,《非遺中國行》為中國唯一國家級非遺影像背書式、版塊式專題紀錄片,在中央電視臺老故事頻道播出。它將以全新的形式、以廣闊的視覺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行梳理和巡禮,展現我國非遺保護和傳承的現狀,傳承中華文明,弘揚中華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節目時長為15分鐘。將于今年11月20日推出,《非遺中國行》灤南行,標志著欄目的運行已經啟動。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
近年來,瞻淇魚燈非遺傳承人在保留傳統魚燈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革新,同時延伸出數款供游客賞玩的新式燈籠。隨著魚燈知名度擴大,魚燈研學游、魚燈展演等業態不斷豐富。如今,魚燈已成為瞻淇村的一張靚麗名片,這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煥發著新生機。
豫北平原初醒,衛河如一條鎏金的綢帶,流淌在廣袤大地。明清時期,滑縣每天都有數百艘漕船經過,也為這里帶來了南來北往的故事。當年道口燒雞能香飄千里,全靠運河商船帶向南北。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這場舌尖與匠心的深度對話,不僅是味蕾的狂歡,更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生動破圈,讓世界看見“珠江源頭”的非遺力量如何烹飪出鄉村振興的美好滋味。”非遺傳承人桂千杰展示著新推出的低糖粗糧米糕與制作精美的花果糕,“老味道要守得住,新需求也要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