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煮茶”,成為時下備受青年追捧的社交方式。 不久前,“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為非遺傳承注入青春力量,需要青年人虛心學習、久久為功。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包括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下簡稱“遺產日”)。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
原標題:緬懷黃平縣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龍通珍老師 黃平縣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古歌代表性傳承人龍通珍老師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月8日凌晨1:40分在貴陽去世,享年92歲。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史詩,內容包羅萬象,從宇
圖片來源網絡 非遺,非遺,非遺,這個詞,很多年前大家都已經落入耳根了,可是相信很多人也是一樣,非遺這個究竟是什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
原標題:面塑非遺傳承人陳中前:非遺歷久彌新 傳承綿延不絕 非遺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工藝,更是融入了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和歷史,非遺的內涵與精神才是薪火永傳的根基。今天我們就帶大家認識一位非遺傳承人陳中前,他用半生的面塑手藝融入時代特色與時代精神,讓非遺工藝技術
孫德娜(右)和愛人歐陽奇共同討論創作。王昊陽攝 中新網景德鎮2月17日電題:走近景德鎮非遺傳承人:傳統藝術融入現代生活 記者王昊陽 初春,微寒。景德鎮市昌江區大美至尚陶瓷文化創意公司二樓的一間工作室內,空氣中流淌著舒緩的音樂,孫德娜靜坐工作臺前,手持畫筆,在光
圖為郭玉福在表演“拉洋片”。 孫雨蝶 攝 中新網石家莊12月19日電 (王天譯 孫雨蝶)“客官坐來往里看,有一篇《西游記》的故事在里邊,話說唐僧取經西天去呦……”19日,在河北省邯鄲市廣平縣北寺郎固村,今年42歲的非遺傳承人郭玉福正在表演“拉洋片”。
非遺面塑進校園。衡歡攝 中新網成都12月2日電題:四川非遺傳承人張雄志:巧手捏面塑指尖傳非遺 作者:堯欣雨衡歡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爺爺教大家捏一個小青蛙。”近日,在四川省西充縣晉城中學面塑社團的課堂上,張雄志和徒弟羅榮華正手把手地教學生們捏面人。隨著手法的不
手藝人,是用雙手創造藝術的人。 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中曾說:“手藝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絕活。” 這雙手,或許長滿干繭,也許彎曲不直,卻締造出屬于匠人的榮耀! 紀錄片《手藝與匠心》全景視頻展示手工藝匠人和非遺內容大師的歷史傳承,記錄制作工藝的
中新經緯1月11日電 (薛宇飛 實習生李俊浩)近日,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暨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聯合課題組舉辦“直播助力地方非遺傳播傳承”研討會,并與抖音合作發布《非遺地方志——直播打賞助力非遺傳播研究報告》(下稱《報告》)。 山西傳媒學院副教授史慧琴在